
5月17日,中关村企协常务副秘书长戴双应邀参加“百家企业进郑大,校企联合谋共赢”活动并发言。此次活动由郑州大学和郑州台科置业联合举办。来自河南省百余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行业代表及相关协会负责人参会。自去年以来,协会和郑州的交流、合作不断深化,一方面郑州台科置业安排人员长驻协会工作,参与协会企业调研、会议相关工作;同时,协会也积极响应政府“促进区域合作”的精神,多次参与郑州促进产、学、研发展的相关活动。
附戴双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和企业家朋友:
大家上午好。我很荣幸来参加“百家企业进郑大,校企合作谋共赢”这个活动,在此我讲以下三个方面的体会。
首先,我要说的是产学研结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目前,我们中国是论文大国和专利大国,这两项指标均占世界第一,但却是应用小国。这种现象说明我们的科研端与产业端严重脱节,科学技术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生产力。所以,我们亟需拓展渠道和搭建平台来促进两者的紧密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科研成果向产业方向转移,另一方面企业和产业的需求也能为大学的科研提供方向,促进大学的学科建设。
第二方面,我想从大学的任务说起,大学不但要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同时还要承担支持国家产业发展的科研任务。培养学生要能为社会所用,科研成果也要能走向生产实际,所以这两项任务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科研成果产业化是一条复杂的路径,这个链条上有很多环节,需要各个角度形成合力,我们常说的政、产、学、研、用,其中最有用的是最后的应用。清华大学获得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的项目都是与产业结合的典范,例如核能院的核幅射成像技术,应用在集装箱检测线上,成为了著名高校上市公司清华同方的支柱型产业。这次活动使大学和企业手拉手,通过需求来促进研发。十八大提出市场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企业和产业离市场距离最近,因此本次活动倡导大学科研以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体现了郑州大学对十八大精神的落实。
第三,我讲一下作为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代表为什么要参加此次会议以及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在促进产学研方面所做的工作。我们协会是由中关村老一辈知名企业家发起成立,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是中国民营企业界最早成立的协会之一。作为枢纽型社会组织,我们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中关村承担部分政府委托工作,在促进产学研方面,我们过去八年承担着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的体系建设工作。从2006年开始,中关村启动了开放实验室工程,在中关村管委会的指导下,协会通过整合中关村优秀实验室资源,使其开放共享,从而在破解技术转移难题,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重大产业化项目,加速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作用。经过这几年的体系建设,中关村已挂牌开放实验室近160家,覆盖战略新兴产业的七个领域。近年来,协会也在搭建新的平台,将来会成立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中心,推介开放实验室的科研成果。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从各个角度和方位来做大量工作,产学研结合需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台科置业在此做了大量工作,作为郑州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先导区,台湾科技园承担了很多政府职能,企业本身是要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服务的,台科却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来促进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对接,为企业的发展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最后,我预祝“百家企业进郑大,校企联合谋共赢”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祝郑州大学产学研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